Home » 臺灣國衛院的最新研究,揭開以往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高盛行率的面紗

臺灣國衛院的最新研究,揭開以往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高盛行率的面紗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18年6月正式宣佈將「電玩失調症(Gaming disorder」納入精神疾病。並制定了其嚴謹的判斷標準。其核心標準為「失控造成生活失能」,而非一般認為的「花太多時間在遊戲上」。意即個人對打遊戲不能自拔(失去對玩遊戲的控制力),把玩遊戲優先於其他日常活動及興趣,並在負面影響出現後仍保持其行為,這樣的一連申失控行為。這一嚴謹的判斷標準也使有規律的生活作息及訓練的電競選手不會被誤判為「成癮」。

而根據WHO的標準,臺灣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林煜軒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潘元健心理師,以及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邱于峻醫師組成之研究團隊,對台灣169所各級學校,共8,110位國小、國中、高中一年內曾玩過網路遊戲的學生(年齡分布從1018歲),由心理專業人員依據「美國精神醫學會」訂定「網路遊戲障礙症」的研究用準則進行結構式診斷性會談以國際通用診斷標準的「網路遊戲成癮量表」,調查臺灣8,110 位青少年玩家會談準則有三個嚴謹的判斷標準:(1)失控的症狀;(2)日常生活功能受影響;(3)持續一年的狀態。這能夠更客觀地評估遊戲的利弊,也不會將正常娛樂休閒用途的上網玩遊戲、或是電競選手的密集訓練誤判為網路遊戲成癮。

(研究團隊合照,左到右,臺灣國衛院林煜軒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邱于峻醫師、臺灣國衛院潘元健心理師。)

研究顯示,臺灣青少年玩家的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大約為3.1%。與WHO宣佈標準前,以往各式不同定義的研究指出的「網路成癮」盛行率20~30%,這一結果顯著不同。而2017年一項美國、英國、德國的最新大型跨國研究指出,西方國家網路遊戲成癮的盛行率大約僅有1% 左右。

林煜軒醫師研究指出,在一年內有玩過網路遊戲的青少年中,符合網路遊戲成癮定義者佔3.1%;有71.5%曾玩過網路遊戲的青少年,不符合任何一項網路遊戲成癮的症狀。研究顯示,臺灣青少年的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略高於西方國家,但不超過5%。此外,網路遊戲成癮的確會使青少年玩家更有意願在遊戲中消費,以及花費更多時間在遊戲上。研究結果指出,52%的網路遊戲成癮者表示曾在遊戲中花費金錢,且每週花費41個小時在網路遊戲上,比起非網路遊戲成癮者高出將近一倍(25%與24小時)。此外,在遊戲中花費金錢的比例,也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上升。

 林煜軒醫師表示,研究發現臺灣有3.1%的青少年有網路遊戲成癮,點出社會的確有這樣的現象存在,然而從醫界案例來看,問題常常不在沉迷網路遊戲本身,而是因為來自現實生活層面的問題,導致青少年逃避到網路遊戲的世界。在科技網路急遽發展的時代,人機互動緊密,網路遊戲成癮現象將是大眾不可避免要認識與面對的身心發展問題。林煜軒醫師建議,政府與社會大眾可以積極鼓勵、健康促進的方式來引導,而非以治療精神疾病的方式來看待此一社會現象。

圖片來源:上報-國際中心 2018年09月17日

消息來源:臺灣國家衛生研究院

留言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